摘要:彝族人民在長期的生活及醫療實踐中積累并發展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民族醫藥學,作者從網上查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NIK)及VIP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從所得資料中對彝族醫藥進行了總結,本文從彝族醫藥的起源、藥物分類、診治、問題與展望4個部分對1990—2009年間對彝族醫藥學研究及整理的有主要代表性的文獻作了綜述。
關鍵詞:彝族醫藥學 淵源 毒藥 藥物分類
編者按:上海中醫藥大學助理研究員吳桂芳用文獻檢索的方法,收集相關信息,對彝族醫藥學的發展作了研究, 認為民族醫藥的傳承主要有祖傳、師傳、自學和學院教育等4種機制,84.5%的侗、苗、彝醫藥傳承人不具備合法行醫資格,而仍在少數民族社區從事醫療保健工作。加強完善彝醫藥傳承機制,使彝醫藥后繼有人、科學化是一項重要任務。尊重彝族醫藥形成規律和特點,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找準傳統彝族醫藥閃光點,以提高臨床療效為核心進行重點研究,是彝族醫藥開發研究的方向和重點。本平臺分兩期發布,以供愛好者參考。
彝族人民在長期的生活及醫療實踐中積累并發展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民族醫藥學, 作者從網上查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CNIK )及 VIP 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從所得資料中對彝族醫藥進行了總結,本文從彝族醫藥的起源、藥物分類、診治、問題與展望 4 個部分對 1990 — 2009 年間對彝族醫藥學研究及整理的有主要代表性的文獻作了綜述。
1 彝族醫藥的起源
彝族醫藥歷史源遠流長[1],據《彝族醫藥史》記載,彝族醫藥萌芽于原始社會,在母系氏族社會時期彝族先哲就利用土生土長的彝族藥內服、外敷治療疾病。古彝文最早記錄的藥物療法是“毒物咬傷的麝香拿來敷;蜂子蟄傷的爾吾拿來敷”,這是母系氏族社會時期的阿莫彝醫留傳下來的療法。彝族醫藥文化史的重要源頭之一是關于醫藥傳說的神話史,程雅群等[2]從醫藥文化(神話)的角度,論述了彝族醫藥起源:醫源于本能、醫源于勞動、醫源于圣、醫源于思維、巫術等。到了原始社會的末期,彝族社會在進入父系氏族社會的曲布開始,就已經有巫術活動,巫醫開始出現并活躍起來,原始的醫藥開始蒙上巫術迷信的唯心色彩,而巫在當時固然從事著神秘的宗教事務,其中一部分卻可能利用他們的條件對醫學知識作了比較系統的總結并逐漸使醫學成為一種專門職業,“信巫不信醫”者“不治”,說明了醫巫有本質的不同[2-3]。醫源于圣的傳說非常類似漢族的“神農嘗百草”的神話。醫源于思維、巫術方面有史料記錄,據《勒俄特依》記載此時已有彝文的經書,書中還出現“醫藥”、“枯此齊”(內治、內服)和“依此齊”(外治)等名詞術語[2]。
2 彝藥的組成及分類
2.1 動物藥
據彝醫《醫病好藥書》記載:彝族動物藥有117味,家畜類動物藥有55種,野生動物類如毫豬刺、蛇血、蛇皮、狐貍肉等,以及昆蟲類如牛屎克郎、臭蟲、高腳蟲、蜘蛛等共載89種。
2.2 植物藥
植物藥類品種多產量大質量高,疏菜類36種主要指家種疏菜,如白菜、蘿卜、蔥、黃豆等;果樹類15種,如杏樹、桃樹、塔枝果樹、黃果樹等;寄生類13種,如犁樹、野壩篙、桃樹、花椒樹、馬櫻花樹等樹上的寄生物;樹皮類有18種,如桃、李、多依、核桃、五度基、小紅果等樹皮;以樹中的水作藥的有5種;其它類共182種,如三臺花、老鴉蒜、野姜根、地蘿卜、汽汗水等。
2.3 礦物藥
有雄黃、石膏、黑鹽巴、銅手鐲、銹水 [ 4-5 ] 。
2.4 對毒藥的認識
彝族先民很早就認識藥物,如對植物藥中的“毒藥”草烏這一類認識深刻,畢魔的經書中就有專門記載毒藥的,如《都波都(火巴)》,用它們來治療瘡瘍、腫毒、風濕及疼痛等病癥。①在彝族醫藥學中,彝醫對“毒”的應用是彝族醫藥學中的一朵奇葩,從病因、病癥到治療,都能窺探出其重要的領域,體現了彝族醫藥的特點。彝醫之“毒”,是彝醫用“毒”的概念建立并形成的具有指導臨床應用、治療疾病的特色診治理論。②其“毒”的含義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之“毒”,是指能夠引起機體病變的一種物質,有動物毒、植物毒、礦物毒之分。動物毒有蟲毒、蛇毒、帶毒動物身體上的毒液等;植物毒有毒菌、毒藥、有毒植物等;礦物毒有汞、化學合成的物質、殺鼠毒藥等此“毒”物,輕者可以使人體臟腑功能損傷,重者則致人于死。廣義之“毒”,是指一切致病因素即有因自然氣候變化而引起的,如五氣化五毒之說,如風毒、燥毒等;有因臟腑病變而形成的病理產物,如水濕毒、瘀毒等;有因突然意外事件而致的,如蟲蛇傷毒、創傷毒等。③彝醫認為毒有狗毒、獸毒、蛇毒、水毒、蜂毒、飯毒、菜毒、火毒等[6]。④治療上以解毒為主,在《念經治病》書中有吹治鐵毒;吹治蛙毒和蛇毒;吹火毒滅火毒;吹跌撲巖石傷;吹狗毒獸毒;吹菜毒飯毒;吹治風眼、火眼;吹治內體著黑風毒;吹治蜂螫蜂毒;吹出毒氣害人又收回的經文[7-10]。
3 彝醫診治方法
3.1 診斷 與其他民族不同,有方位推算診斷等。方位推算法是彝族普遍用來推算人的“本命”所在方位及疾病預后的診斷方法,是對人類生命運動形式的一種表述。除了望、聞、問、切之外,還有觀察指尖放水、以內關穴為切脈點、取象診斷等診斷手法。其病因病機的闡述也有獨到之處,有風證、箭證、毒證、邪氣毒氣、蠱證、爾證、麻風證、蟲證、色勞證、月帶證、虛老證、干枯證、閉證、崩證、霍亂證、麻腳證、傷寒縮陰證、傷證、創證、蘚證、傳染病等。
3.2 治療方法 有其獨特而簡單的原則,如汗、清、消、補、溫、吐、下等及解毒、疏風活血、殺蟲化蟲、通經止帶、箍疤托膿、生肌收口諸法。楊本雷等認為在治療學上,彝醫以祛外邪和調節臟腑平衡為總的治療原則。彝族針刺早在東晉時常璩所著《華陽國志》中就有記載,是一種針刺與放血結合的治療法,其中放血療法更具特色。部分穴位與中醫有別或未見,如依米主各、伍勒波機等20個穴位在針灸學中無記載。針刺是彝族中最普遍、最常用的傳統治法之一,分穴位針刺與部位針刺,刺針有石、瓦、鐵、銀等制品,并有禁日、禁時。另外,“吹治法”也是一特色,四川涼山一代沿用至今。
3.3用藥特點 明清時期,產生了大量彝醫古籍,臨床應用的彝藥數量逐漸增多,據當時彝醫古籍記載,已有400余種彝藥,僅《明代彝醫書》就收入彝藥231種。這一時期,彝醫廣泛使用動物藥,入藥部位涉及皮、毛、骨、角、筋、血、臟器。彝醫使用動物藥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用藥特色,張振勇等總結如下:
①以寒治寒:寒病用熱藥,熱病用寒藥,這是一般法則。彝醫有自己獨特的用藥經驗,如治療脾胃虛寒,不用鹿茸、牛肚等溫補類藥物,而用性苦寒之綿羊膽。這種以寒治寒的方法,既不同于中醫《傷寒論》白通加豬膽汁湯中的反佐法,又悖于“寒者熱之”大法,由此也可見彝醫動物藥用藥獨特之一斑。
②肉積用肉治:彝醫治肉食積滯,用砧板上的碎豬肉和掛了數年的陳臘肉、炒焦的碎米煨湯,再加雞冠血,以酒為引內服,或以黃鼠狼肉腌吃治療。這種肉積用肉治,是彝醫有別于其它民族醫常規用藥的方法。
③疏肝理氣:對于憂思惱怒、心志不遂所致之心胸煩悶等癥,彝醫以吃鷓鴣肉或煨服熊油,認為二者有破氣通滯、散結消痞之功。
④以臟治臟:如用牛肚加貝母、蜂蜜燉吃治療胃痛,認為牛肚能溫胃暖中、補虛益氣、緩急止痛:用山羊肝、綿羊肝、豬肝加蜂蜜共煎煮取汁服治療肝病,認為有去黃補血、消腫止痛之功;用魚頭燉天麻治療頭昏、頭暈等。
⑤寓醫于食:據不完全統計,彝醫食療藥物有200余味。其中動物性食療藥約有100余味,不僅用于久病體虛、形體消瘦、陽痿早泄,也用于急性支氣管哮喘、瘧疾等,如用蟲草蒸蛋治療肺結核之咳嗽、寐差、不思飲食;用團魚、鴿子燉魔芋治療產后病等。這些作用已為現代藥理研究所證實。然而,尤應提及的是彝醫食用動物藥在計劃生育上的運用,如在月子里用雞肉或豬心肺燉棕芯、魔芋花吃1次以絕育,食飛貂或用鹿子胎兒合雞屎藤煨服以墮胎、催產等。盡管其療效需待進一步驗證,但說明彝醫在控制人口增長方面采取了一定的措施。
⑥外治:彝醫外治有用藥廣泛、方法多樣、適應癥廣等諸多特點,如內科用地老鼠肉煮湯泡洗全身治療中風偏癱及眩暈等;外傷科用飛貂或鹿角研粉撒于傷口止血;用猴腦骨燒灰煎湯搽洗全身治療小兒驚風;燒麝線法治療頭痛、皮膚病等。
4 問題及展望
民族醫藥的傳承主要有祖傳、師傳、自學和學院教育等4種機制。趙富偉等研究認為,影響民族醫藥傳承危機的主要因素有:傳承人老齡化,潛在傳承人數量銳減,現代文化的沖擊,特別是少數民族的習俗、語言文字以及傳承機制等內部根源。研究發現,在宏觀政策的推動下,民族醫藥傳承機制可以從傳統傳承(祖傳、師傳為主的傳承方式)向現代傳承(以學院教育為主)轉變。自學僅見于侗、苗、彝醫藥。據調查,84.5%的侗、苗、彝醫藥傳承人不具備合法行醫資格,而仍在少數民族社區從事醫療保健工作。故加強完善彝醫藥的傳承機制,使彝醫藥后繼有人、科學化是一項重要任務。
尊重彝族醫藥形成的規律和特點,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找準傳統彝族醫藥的閃光點,以提高臨床療效為核心進行重點研究,是彝族醫藥開發研究的方向和重點所在。在制劑生產方面,僅貴州省就有109家藥廠生產彝藥,品種約120個。彝醫曲煥章研制的云南白藥等都是彝族醫藥研究的優秀成果,如今又研制出了排毒養顏膠囊、養胃解毒膠囊、彝心康膠囊等21種彝族藥新品種,使彝族醫藥開發研究上了一個新臺階。
電話:028-85583837
郵件:235777777@qq.com